孔子三岁的时候,父亲叔梁纥去世,他是被自己的母亲颜徵在一手带大。不过颜徵在并没有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,所以孔子童年时期根本不清楚生父究竟是何人。直到颜徵在去世后,孔子才从他人那里得知自己父亲的身份,然后按照当时的礼仪,将父母同葬在一起。想必小伙伴们都有个疑问,颜徵在为什么不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呢?颜徵在是有什么顾虑,而叔梁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?
南宋大儒朱熹的《朱子语类》记载云: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。这是对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孔子的崇高礼赞,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无限敬意。
孔子(公元前551年―公元前479年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。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,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,堪称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人。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。孔子是由母亲颜氏独自一人养育成人的,他从小就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奋斗,他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。
孔子十六七岁时,母亲颜徵在就去世了。直到此时,孔子都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谁,母亲生前一直没有向他提起过关于父亲的任何情况。
按照古时礼制规矩,母亲应该和父亲合葬,孔子只好暂时把母亲的灵柩安葬在一个公共墓地里。后来,邻居挽父的母亲可怜孔子伤心难过,终于向孔子讲述了他的身世秘密,以及他的母亲颜徵在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成人的艰辛经历。
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,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,他们的祖先是殷商王室的后裔,是朝廷分封国——宋国的贵族。孔氏的六世祖叫孔父嘉,是宋国大夫,曾为大司马,在一次宫廷内乱中被仇家杀害。
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了躲避灾祸,逃命到鲁国的陬邑定居下来,孔氏家族于是就在陬邑一带繁衍生息。
陬邑是孔子的诞生地,位于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,距离曲阜市区三十里左右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担任陬邑宰,是国家正式任命的地方官,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县长,也就是说孔子是个“官二代”。
叔梁纥是远近闻名的能人,还是一个英俊潇洒、威武有力的大力士。年轻时,他曾经参军入伍,为国家四处征战。
在一次战斗中,他奋力举起敌方城门,让将士们顺利通过,最终化险为夷。鲁襄公十七年(公元前574年),齐国入侵鲁国,敌军包围了防邑城。叔梁纥带领三百勇士,护送当时被困于城里的鲁国朝廷官员杀出重围,安全转移。紧接着,他又带兵杀回防邑城,护卫百姓。齐国军队被叔梁纥部队的英勇气势吓倒,不得不罢兵离去。
孔子在得知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之后,在曲阜防山寻找到了父亲的墓地。于是,孔子就把母亲颜徵在的灵柩移往防山,与父亲合葬。这也意味着孔子终于认祖归宗,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根基。
孔子的母亲颜氏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孔子父亲叔梁纥的身份呢?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云:“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,祷于尼丘得孔子。”可见,颜氏与叔梁纥的婚姻并非明媒正娶,孔子是二人“野合”的结果。
传说,叔梁纥的夫人接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,没有儿子。叔梁纥就娶了个小妾,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叫孟皮,不幸的是,孩子生下来有足疾,是个残疾人。叔梁纥很不甘心,决定再找一个女人给自己生儿子。
当时,颜徵在年轻貌美,还不满二十岁,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,年龄相差悬殊。颜徵在对叔梁纥的英雄事迹早有耳闻,对他心生爱慕,暗自答应了他的追求。他们的婚姻没有经过正式合法程序,于礼不合,夫妻俩瞒着家人在尼山居住生活并且怀孕,故谓之“野合”。
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(公元前551年)孔子诞生了。孔子生而七漏,头上圩顶(头顶凹陷),容貌的确有点不尽人意。因为母亲颜氏在孔子出生之前曾经祷告于尼丘山,故而孔子名“丘”,字“仲尼”。后来因为他在家中排名第二,又被人戏称为“孔老二”。
叔梁纥大概是不喜欢孔子小时候的容貌,他迁怒于颜徵在,往日对颜氏的激情逐渐趋于冷淡。孔子三岁的时候,父亲叔梁纥就因病去世了。
叔梁纥在生前,没有对颜氏母子的生活有一个好的安排。以至于,在他去世后不久,颜氏母子就被孔家赶出了家门。孤儿寡母顿时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依靠。
颜氏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孔子离开孔家,主母恶语相向,儿子嗷嗷待哺,颜氏内心的凄苦无助,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。她的痛苦化为一腔幽怨,化为她对这个伤害她的男人的怨恨,同时也成为她奋发图强、砥砺前行的顽强动力。
颜氏在走投无路之时,作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。她带上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孟皮,两个小孩,一起离开陬邑,来到当时鲁国的首都曲阜,投靠亲友。
他们居住在曲阜城西南的平民区里,一家人艰难谋生,挣扎在穷困潦倒之中。好在曲阜当时是鲁国的政治文化中心,孔子在这里耳濡目染,接受了先进文化的熏陶教育。
母亲颜氏无疑就是引领孔子人生道路的第一位老师,是他学习效法的榜样。颜氏随时都在督促孔子努力学习,在母亲的精心呵护养育下,孔子在不断健康成长。
孔子生而异相,容貌怪异,却是聪明伶俐,天性纯良。鲁襄公二十九年(公元前544年),孔子七岁的时候,来自吴国的学者季札观看了鲁国的礼乐表演,为其宏大丰盛的内容场景,叹为观止。孔子在妈妈的带领下,也常常去学习参观这些文化礼乐的表演活动。
史载,“孔子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”。讲述少年孔子和小朋友做游戏时,孔子常常摆出祭品器物,一本正经地模仿学习大人们的礼仪。
母亲颜氏总是用欣赏地目光看待自己的儿子,她没有嘲笑儿子幼稚的胡闹,反而鼓励他自觉学习,认真学习。孔子家境贫寒,参加正规系统的贵族学校学习活动是不可能的。
古代的学校称为“校”、“序”、“痒”,在平民居住区时有设立。一般到了夏历秋收后的农闲时期,学校就会举办一些教学活动。老师教授文化知识,礼、乐、射、御,还有军事知识,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。此时,母亲颜氏总是要求儿子放下手中的活路,主动去参加学习,并鼓励他不断进步。
孔子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少年生活,说道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在艰难困苦中,孔子从小就学会了干粗活。他帮助母亲耕地、种庄稼、种菜、放牧,成为了干农活的行家里手。
孔子长大后,曾经担任过管理农牧的官职,学生樊迟还曾经向他请教过种庄稼的问题。不过农事毕竟属于简单低级的体力劳动,孔子倡导学生专心于学问,故而他把干粗活称之为“鄙事”。孔子是从劳动的价值大小来分析的,应该没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意思。
少年孔子一天天长大,如今的他身材高大,身高约有一米九,孔武有力,完全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优点。不过孔子走的道路与父亲截然不同,他饱读诗书,四处问学,已经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。
孔子十七岁的时候,鲁国大夫孟里子病逝,临终前,他对自己的儿子懿子说:“孔丘,圣人之后。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,孔丘年少好礼,其达者与?吾即没,若必师之。”(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)孟里子病逝后,懿子果然按照父亲的遗嘱,和鲁国人南宫敬叔等人一道前往孔家,拜孔子为师。
这样,孔子才十七岁,就已经成为了老师,有了第一批追随者。也就是在这一时期,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了。他悲痛欲绝,不知道该如何去报答这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成人的伟大母亲。他唯一能够做到的,就是找到父亲的墓地,把母亲的灵柩和父亲安葬在一起,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。
鲁定公十三年(公元前497年),孔子五十五岁,当时,他已经功成名就,桃李满天下。这一年,孔子仍然满怀豪情壮志,他决心带领学生走出家乡,游学列国,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学问羁旅生活。
临行前,孔子到防山去为父母扫墓,并在墓上积土四尺,为的是防止坟墓塌陷,将来无法识别。
事后,恰逢大雨,弟子前来报告说,墓土被雨水冲垮了。孔子没有回答,弟子接连报告了三次,以为老师没有听见。进门一看,老师已经是泪流满面了。
【作者简介】刘永,四川绵阳人,现为公务员,爱好文史写作,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,有《文同评传》等书籍出版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0815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